按人口结构分类估算和联合加总的方法,将人口增长、城镇化、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到粮食总量需求的预测分析中。研究显示,动物性产品总量需求的增加使饲料粮成为拉动粮食总量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饲料粮需求在2030年达到51971万吨的峰值,相应口粮消费下降到19858万吨,在两者交互影响下食用粮食(不包括豆油和豆制品)总量需求峰值将达到71829万吨。
人口总量及其结构特征对粮食总量需求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预测粮食总量需求,需要在掌握未来微观主体膳食结构变化的特征后,进一步考虑未来人口总量增长、城乡人口结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等因素叠加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本文将利用现有较为权威的人口总量、老龄化、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的预测结果,结合之前对不同群体人均粮食需求峰值的判定,按人口结构分类估算和联合加总的方法,对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进行系统整合,进而估算出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峰值。
影响粮食总量需求的人口因素
人口是影响粮食总量需求的关键变量,人口总量增加将直接拉动粮食总量需求的增长,而且城镇化、老龄化等因素都是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间接影响粮食总量需求。
第一,人口峰值对粮食总量需求峰值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人口的预测国内有着众多的研究,但是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很多预测结果已经不适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估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会适度推迟我国人口峰值到来的时间,预计在2030年前后到达14.5亿的峰值;2030年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降至13.8亿。
第二,城镇化会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农民工市民化,带动我国膳食结构的整体升级,从而推高粮食总量需求。
黄季较早发现了城乡居民在谷物和动物产品消费上的差异。在城镇化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会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的比重,进而增加粮食需求总量,但同时可能会因工作性质转变后劳动强度下降而减少热量需求,对粮食总量需求带来一定向下的影响。武拉平的调查研究显示,农民工因为体力劳动消耗大,会比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人均粮食需求。李国祥认为城镇居民户外用餐的增加也会推高粮食总量需求。这些因素在之前确定不同人群人均需求峰值时均已考虑。从需求总量的角度看,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构城镇化的影响。
一方面是由城镇化率提高带来的城乡人口比例变化。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2020、2025和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测值分别为61.5%、65.5%和7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未来10年我国城镇化率的预测,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4.77%。2024年以前我们按照其预测数进行测算,2024年以后,则假定2024年到2030年城镇化率向70%的目标匀速增长,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后我国进入城乡发展稳定期,即城镇化率稳定维持在70%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基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潜力来估计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下降,但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仍有进一步转移空间。根据现有研究可知,按照当前农业生产能力能够供养的人口测算,为保障粮食自给安全,以2010年为基期还可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5520万人,考虑到2011-2014年已经新增转移的3172万人,在保障粮食自给率的基础上还可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2348万人。假设2020年所有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毕,则2015-2020年年均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为391万人。随后假设农村转移劳动力匀速转变为城镇居民,则从2021年开始,农村转移劳动力将以每年1600万的速度转化为城镇人口至2031年转化殆尽,由此测算出未来的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和外出农民工数量。
第三,人口老龄化会因为老年人能量需求下降而拉低粮食总量需求。钟甫宁等的研究发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会影响粮食总量需求。他们以FAO/WHO/UNU提供的标准人每日能量摄入需求为基准,计算了不同年龄段能量摄入需求差异系数,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89岁男性的能量摄入需求分别只相当于标准人摄入量的0.89、0.74、0.70、0.70、0.50;上年纪女性的能量摄入需求则更低,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和80-89岁女性的能量摄入需求分别只相当于标准人摄入量的0.71、0.64、0.60、0.55、0.40。通过这一系数可以对老龄人口的粮食消费进行调整,并结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将老龄化的影响纳入到粮食总量需求峰值的测算分析中。人口老龄化的预测数采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结果,即202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突破总人口的20%,2050年将占到总人口的28.88%。
主要耗粮食物需求峰值
根据对我国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主要耗粮食物人均消费量的推断分析,结合上述对人口增长、人口城乡结构、年龄结构的预测数据,可以通过分类加总得到未来我国主要耗粮食物的总量需求,并据此判断各食物品种总量需求峰值出现的时间及峰值数值。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畜禽产品因人均消费峰值与人口峰值几乎都在2030年前后到达,其总量需求峰值也将在此时到来。人口对各类耗粮食物的需求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类产品的总量需求均会在2030年人口峰值到达后出现明显的转折。
第一,肉类需求将在未来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我国肉类消费在2030年达到峰值12344万吨,其中猪肉7336万吨、禽肉3727万吨、牛羊肉1281万吨。未来我国对肉类的总需求还将增加3156万吨,2022年以前会保持年均2%以上的增速,每年增加240万吨左右;随着城镇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的完成,2022-2030年年均增速会下降到1.6%左右,年均增量在180万吨左右,直到2030年达到峰值后才会趋于下降。
第二,奶类和水产类需求总量将在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带动下持续快速增长。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奶类和水产类消费水平非常低,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农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奶类和水产品需求还有巨大增长空间,总量需求还将在较长时期内随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持续快速上涨。奶类和水产类需求总量将与其各自的人均消费量同步到达峰值,奶类将在2047年达到10919万吨的总量需求峰值,水产品会在2069年达到7784万吨的总量需求峰值。在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的拉动下,未来我国对奶类和水产的总量需求还将分别增加5991万吨和2338万吨,在人口峰值到来前每年还将分别增加340万吨和140万吨。奶类和水产类总量在2022年城镇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完成以前,分别会保持年均6%和2.5%左右的增速;2022-2030年需求增速会有所回落,但在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下,年均增速仍会分别维持在4%和2%左右;2030年后增速随人口下降而明显降低,但在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的作用下,还将在较长时期内维持低速增长。
第三,蛋类和大豆 (包括豆油和豆制品)与人口保持同步增长。蛋类和大豆的人均消费已经进入平稳状态,其进一步增长主要由人口总量增长带动,其需求总量将会随人口峰值的到来而在2030年分别到达4411万吨和11287万吨的峰值,大豆消费中9706万吨源自豆油消费需求、1581万吨源自豆制品的消费需求。2015年至2030年大豆总量需求还会增加592万吨,其中油用大豆需求是最主要的增长点、还会增加508万吨,豆制品的大豆需求还要增加83万吨。
粮食总量需求峰值
通过不同产品的耗粮系数,可以把主要耗粮食物折算为原粮,以估算我国粮食的总量需求峰值。肉蛋奶耗粮系数是根据成本收益各类养殖规模平均数计算;水产耗粮系数采用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研究团队测算的标准。测算的结果显示,我国粮食总量需求峰值与肉类需求峰值和人口峰值同步到来;在我国粮食总量需求快速增长的同时,粮食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饲料粮是粮食总量需求最主要的增长点。虽然不同动物产品总量需求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所不同,但从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看,肉类是最主要的动物产品,并且其耗粮的比例也最高,使其对饲料粮增长的推动最大,进而饲料粮的总量需求峰值与肉类峰值同步到达,在2030年达到51971.4万吨。2015年至2030年为饲料粮需求的快速上升时期,2030年饲料粮需求比2015年增加13129万吨,年均增加904万吨。2030年后,饲料粮总量需求开始缓慢降低。饲料粮占粮食总量需求的比例会从当前的50%提高到2022年后的70%,并最后稳定在该水平上。
第二,未来我国口粮总量需求将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饲料粮需求快速上涨阶段,饲料粮消费将对口粮消费形成替代,使口粮消费总量从2015年的26760万吨下降至2030年的19858万吨,总降幅将达到6902万吨。在2022年以前人均口粮消费在动物产品替代下快速下降,但2022年后为保证必需的最低能量摄入要求,人均口粮消费的降幅开始收窄,相应口粮总量需求的下降也趋缓,到2030年人均口粮消费进入稳定状态后,口粮总量需求与人口总量同步下降。
第三,粮食总量需求的峰值出现在2030年,达到71829万吨。如果考虑豆油和豆制品对大豆的需求,粮食总量需求峰值将达到75011万吨。在饲料粮需求拉动和口粮降中趋缓的综合作用下,粮食总量需求在口粮快速下降阶段较为缓速增长,而在口粮稳定后增速提高,快速推动达到峰值水平。2015年至2030年粮食总量需求还将增加6393.5万吨,其中,2015年至2022年年均增长207.1万吨,2022年至2030年年均增长656.6万吨;2030年后会以年均超过100万吨的速度减少。
相关因素对粮食总量需求增长影响的差异
我国粮食总量需求的快速增长是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但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本研究是基于膳食结构变化规律推导各类食物人均需求峰值、再推算总量需求,其优点是有效反映了模型难以控制的非线性结构变化,但却不能像模型一样直接从估计系数判断不同因素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程度。不过,我们仍可通过假定相关影响因素不变条件下的情景分析,与当前粮食总量需求预测结果的对比,更直观地看出不同因素对粮食总量需求影响程度的差异。
第一,人口增长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国粮食总量需求高峰的出现主要是由人口增长带动的。如果没有人口增长,则粮食总量需求的增长会较为平缓,其峰值会因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的完成也在2030年到来,但粮食需求峰值会比当前预测值低4860万吨。2013-2030年人口不变情景下的粮食需求预测值低于当前预测值,且两者之差逐渐增大,2031-2059年两者差值逐渐缩小;2060年在人口降至低于当前水平后,人口不变情景下的粮食需求预测值超过当前预测值。
第二,城镇化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对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城镇化决定着粮食总量需求的走势,城镇化率不变情景下的粮食总量需求值与当前预测值基本保持一致,只是2013-2035年城镇化率不变情景下的粮食需求量要低于当前预测值,其需求峰值只比当前预测值少186万吨。这说明单就城镇化率来说,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如果假设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农民工的膳食结构保持当前水平不变,则会发现没有膳食结构转型升级情景下的粮食总量需求大大小于当前预测值,其总量需求峰值会比当期预测值低3029.1万吨。这说明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对粮食总量需求有着更大的影响。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当前膳食结构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是拉动粮食总量需求增长非常重要的力量。城镇化对粮食总量需求的影响,更主要是通过带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使其膳食结构快速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水平而实现的。
第三,人口老龄化从长期看对粮食总量需求有较为明显的负向影响。假定不考虑老龄化的增长趋势,即预测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维持在2012年14.26%的水平,则我国粮食需求峰值到达的时间会延迟到2034年才会出现,粮食需求总量峰值也会比当前预测值高2149万吨。我国人口老龄化率从2020年后开始较快提高,在此之前因为老龄人口比例较低,老龄化对粮食总量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随着老龄化率的快速攀升,老龄化将明显拉低粮食总量需求,到2050年因为人口的老龄化,当前预测的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比老龄化率不变情景下的预测值低3356万吨。